去年10月,中山市发出“下定决心、排除万难、直面问题、铁腕治污”的水污染治理总动员令,此后全市上下齐心,开展了一场规模空前的治水之战。一年多来,中山市治水一直坚持科学治理、精准治理、源头治理、流域治理原则,以治水成效为目的,以控源截污为核心,多措并举加快治水工程实施,推动水污染根源治理。当前,中山市已探索形成了中心组团未达标水体整治,非中心组团未达标水体整治、小区改造、工业区改造、农业面源治理、城市面源治理六大领域全域综合治水的新格局。
12月7日,三角镇污水处理厂三期工程顺利开工。记者 黎旭升 摄
两个组团“敢啃硬骨头”
据悉,中心组团共有158条(段)水体,覆盖流域约400平方公里,分5个项目分阶段推进。截至目前,2个项目已完成竣工验收;累计完成130条(段)未达标水体截污、清淤施工,正全力推进28条(段)未达标水体整治施工;累计完成截污管道约181.2公里,管道检测约248公里,管道修复31.95公里,清淤疏浚179.7公里,岸线治理39公里。非中心组团未达标水体综合整治工程11个项目已全部开工,累计已进场施工河涌300多条,累计新建截污管道超500公里,628条河涌中140多条河涌已稳定消除黑臭,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明显提升。
记者从中建三局了解到,9月20日和10月11日,火炬开发区农污治理一期工程泗门村农污治理工程和沙边村污水管网实现顺利通水,这标志着过去两村内污水和雨水混合直排的历史一去不复返。
“污水治理以及河涌治理切切实实改善了我们的生活质量,工程建设速度也快,对我们的生活影响也不大,让我们非常满意。”在沙边村居住10多年的居民洪艺昆对记者说。
据悉,火炬开发区农污一期项目建设范围包括火炬开发区13个自然村,涉及服务人口约8.8万人。10月17日,火炬开发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二期)又开始动工,进一步推进污水治理工作。此外,中建三局中标承建的农污治理(一期)项目中所涉及11个自然村已经基本全部进场开展治理,完成年度任务的90%,日均投入250余人,40余台机械参与建设。中建三局集团深圳基础设施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陈海波表示,中建三局必将确保工期进度、确保工程品质、确保优质服务,坚定不移投身于中山高质量发展。
今年10月,珍家山污水处理厂已扩容并通水,年底前中嘉污水处理厂扩容通水后,全市污水处理规模将达到166.5万吨/日。当前,镇街纳入非中心组团未达标水体项目的9座污水处理厂正加快扩容建设。12月7日,中山市未达标水体综合整治工程(民三联围流域)项目三角镇污水处理厂三期工程顺利开工,整个工程计划于2023年9月全部完工,污水厂将新增污水处理规模每天3万吨。
“大兵团”作战确保“治一条成一条”
今年5月,中山市启动水污染治理大兵团作战。2022年年底前,中山力争实现全市水污染治理“万人兵团”大作战,累计超过400条河涌进场施工,完成中心组团河涌主体工程;力争新建污水管网超700公里,完成既有污水管网检测约400公里;完成城区2座污水处理厂扩容工程,启动10座污水处理厂扩容;94条行政村农污工程开工。到2024年,全市城市建成区基本消除黑臭水体。目前,超过1万人奋战在治水一线,“治水”工作已经步入攻坚期,全市上下同心,市镇合力,坚决贯彻执行“治一条成一条”的思路,奋力打赢这场硬仗。
据了解,非中心组团11个流域628条河涌的未达标水体综合整治工程,制定了 “一流域一策”“一河一策” 精准整治方案。重点聚焦三涌、沙边涌、白庙涌等央督河涌,督促施工单位加大人力、物力投入,由市镇两级领导挂点包干整治河涌,确保“治一条成一条”。
在板芙镇,施工员巡查村民家外面的污水管。记者 余兆宇 摄
以板芙镇为例,该镇正加速推进已动工21条河涌完工验收,成功探索未达标水体综合整治、支管入户、户厕改造“三位一体”并行推进模式,为全市治水提供“板芙经验”。同时,该镇坚持源头治水、科学治水,纵深推进涉河违建清拆,统筹开展工业控源截污、企业雨污分流、农村生活污水专项治理,不断提升治水效率。全镇在治水中坚持群众立场、群众路线,完善市-镇-村三级联合管控模式,提前介入、出口把关治水工程施工方案、计划安排,最大限度减少对群众日常生活的影响;邀请村民代表、热心群众参与治水监督,督促施工方文明施工、科学施工,坚决杜绝野蛮施工、无序施工,力争把治水工程办成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年底前至少完成30家厂企、10个小区雨污分流改造,全面提升源头控污能力和水平。
往期回顾↓↓
编辑 蓝运良 二审 曾淑花 三审 吴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