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件至少有100多斤,需要三四个人才抬得动。搬运、组装,每一个环节都不容闪失,安装龙头时更要小心翼翼。
为了烧制成功和搬运方便,成组陶塑分成了十几个构件。开始组装前几天,构件们陆续被工人们运到了施工现场。
电机把陶塑组件拉升到屋顶后,工人们再将组件从电机上卸下来,踩着瓦顶抬放到屋脊上。这一过程十分缓慢,旁边围观的人紧张得简直气都不敢喘。
龙的长度和形状是根据大殿的规模定制的,把主体建筑衬托得更生动恢宏。
构件终于一件件顺利升到了屋顶,何湛泉开始指挥工人进行组装。每个构件按既定位置摆放,中间用专用陶塑胶粘合,重要部位还要插入铁杵来固定。
经过高温淬炼,这些陶塑就算常年在屋脊上饱受风霜,都依然艳丽。此外龙身弯曲,风可以顺利穿身而过。风吹不动,日晒不褪色,这就是岭南陶塑的魅力。
两条巨龙蜿蜒盘踞在殿顶,拱卫火红的宝珠。
本月上旬,港口天后宫新扩建的主殿顶,中山最长的二龙戏珠陶塑完成组装。寒潮刚过的中山,蔚蓝的天空下,两条巨龙蜿蜒盘踞在殿顶,拱卫火红的宝珠。每条龙高1.5 米、长4.38米,双龙加中间的宝珠,整组陶塑接近11米长。这组陶塑由小榄的菊城陶屋经传统柴火龙窑烧制而成,其主创人就是岭南古建陶器专家何湛泉。
三雕两塑,岭南传统建筑中最耀眼的元素,陶塑就是两塑之一。常年在屋脊上饱受风霜,却依然艳丽,这要归功于其烧制过程中1250 度的传统柴火龙窑的高温淬炼。
整组陶塑最高的部分超过1.5米,将这些上了釉的泥坯搬进窑里烧制时,得万分小心,且位置还十分讲究。十几个构件前后分几炉烧制,为了保证颜色一样,它们入窑位置都统一在最高温的窑心。“每件都必须一次烧成,失败了重来所花时间难以估算。” 何湛泉介绍,每个环节都小心翼翼,从去年3月起至今,这组陶塑花了大半年才终于完成。
开始组装前几天,被分成十几件的陶塑,陆续被工人们运到了施工现场。蓝色的鳍、绿色的鳞、黄色的肚子、白色的祥云、红色的宝珠,都是最传统的岭南建筑色调。构件轻的有100多斤,最重的是中间宝珠达230斤,都需要通过电机吊到大殿的屋顶上。
为保证构件的完好,何湛泉一直在现场指挥。他和工人们一起爬上大殿屋顶,观看地形、定位,“我盘腿坐在屋脊上,看着宽阔的天空和脚下的大地,足足半个小时,心情很平静。”
最先腾空的是白色祥云衬托着的红色宝珠。珠座上还有五蝙蝠,寓意“五福”。岭南传统建筑的每幅构图、动物人物形态都有着背后深远的吉祥的寓意。电机吊着陶塑组件用绳子直直拉升到屋顶,工人们将组件从电机上卸下来,再踩着瓦顶,抬放到屋脊上。这一过程慢慢悠悠,却让现场的所有人都看得不敢喘气,生怕有一点闪失。
终于构件一件件顺利升到了屋顶,何湛泉开始指挥工人组装。每个构件按位置放,中间有专用陶塑胶粘合,重要部位还要插入铁杵来固定。组装的这几天中山经历了寒潮、冷雨,又重见艳阳。何湛泉说,这些对于巨龙来说不算什么。“一经装上,它就在屋脊上百年不动。即使是十二级台风,我们在当初设计时也考虑到了。龙身弯曲,风可以顺利穿身而过。作为屋脊装饰物必须是风吹不动,日晒风淋不褪色,这就是岭南陶塑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