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庆策划公司心玥也从“大妗姐”中看到了商机。她邀请经验丰富的红姑来上课,培养一支专业“大妗姐”团队。
原来从事美容行业的吴素卿,转型成了“大妗姐”,她把自己的婚庆工作室打造成一个小型婚庆博物馆。这是上世纪70年代接新娘最拉风的婚车。
“大妗姐”红姑张口就是吉利话,她风趣幽默的风格特别受欢迎。
红姑的主持神器“大声公”,在众声喧哗中确保吉祥话字字掷地有声。
红姑当老师啦!更多年轻人开始接受“大妗姐”的培训。
从婚礼前一晚的安床、开脸、上头等仪式,再到婚礼当天的迎亲筹办,事无巨细,都是“大妗姐”要忙的事。
红姑查验婚嫁涉及的数十余种吉祥物品。
在“大妗姐”的陪伴下,喜庆吉祥的婚礼开始了。
“饮过新抱(媳妇)茶,富贵又荣华。”3月22日下午3点半,大柏山的一场婚礼上,“大妗姐”红姑站在新娘旁一边倒茶,一边说着押韵而吉利的俏皮话。当天,主家杨先生二儿子结婚,红姑的一番独特的吉利话,让席间的亲朋好友乐滋滋笑开颜。
红姑,姓陈,名燕红。从2003年至今,已经为1000多对新人做了“大妗姐”。
“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上无妗不成婚”。“大妗姐”是广东传统中式婚礼里的一个重要角色。文能:择吉日当主持指导安床;武能:扛盘举伞梳头开脸搬凳仔。长期一身红装,笑容无时无刻不挂在嘴边的红姑说,“大妗姐”除了要懂得结婚的一切习俗,还必须是“有福气”的人。上有老、下有小,三代同堂,家庭美满的人就是老一辈人口中“有福气的人”。
红姑说,“大妗姐”靠一张嘴揾食,口才好是首先必备的条件。自己把一整套的婚嫁礼仪“三书六礼”都记了下来。婚嫁涉及数十余种吉祥物品,各种喜果、百担礼饼、新娘梳妆用具、痰盂等,一样都不能少。新人双方的亲戚辈分,叔伯兄弟姨妈姑姐,长辈斟茶顺序等,喊错一个也够尴尬的。“做这一行,就是要记性好”,红姑称,能笑、能忍、能说、能干、能跑这才能做“大妗姐”。
近年来,中式婚礼持续受人青睐,越来越多的家庭妇女愿意入行做“大妗姐”。“现在经济好了,大家都愿意在婚礼上花钱,希望做得体面一点。当然对我们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妗姐”吴素卿也表示。在中山有20多位“大妗姐”,平均年龄都在45岁左右。吴素卿原来从事美容行业,后来转型做了“大妗姐”,她把库充一座老房子租下来精心收拾布置,做成了自己的婚庆工作室。
曾在婚庆策划公司的年轻人80后心玥也加入到“大妗姐”这个传统的喜庆行当。“现在的婚礼仪式有所简化,也掺杂了西式的元素在里面,但世代相传的婚俗还是保留着,‘大妗姐’的角色不可或缺。”在她的牵线搭桥下,经验丰富的“大妗姐”红姑成为培训导师,有教材笔记有场景实习,众多新入行的“妗姐”慕名过来听课,为这个古老行业注入了新鲜血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