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设备试印时,王琦(右)和曹杰在相互交流分析。
王琦在检查设备的电流电压。
曹杰在记录设备上的数值。
王琦(中)在指导学徒。
曹杰在指导学徒安装。
王琦在设备安装完成后亲自验收。
曹杰在安装设备时经常拿着图纸一一对照,看是否合标准。
曹杰对设备上的一个零件进行精加工。
曾先后获得“中山十大工匠”称号的曹杰和王琦从来没有想到,在他们从事一线装配行业20多年后,师徒制传承的方式会迎来如此大的变革。以前一对一的手把手代际传承,如今借助便捷移动网络,开始演变成一对n的模式,自己的一个指令能瞬间传递到千里之外,影响着精细操作的每一个环节。
曹杰和王琦都来自南头镇松德智慧装备股份有限公司,一家企业走出两位“中山十大工匠”,为这家企业赢得了行业装配技术方面的良好口碑,吸引了大批志愿学习钳工和油墨印刷的青年慕名而来,跟着两位工匠师傅学艺。
6月,高温暴雨交织。燥热的厂房内,记者在一台非标定制印刷设备前见到了曹杰和王琦,两人各自带着自己的学徒,在机器前拨弄着。他们在高低不平的地面上,通过扭转十几枚螺丝,找到最佳的水平点。在印刷设备装备过程中,这是一个最难点。犹如在光滑玻璃上的钢珠,过一丝都会导致印刷面的倾斜,直接导致10多个印刷面色彩分离,无法形成图案。十多分钟过去后,这台20多米长的机器上,一个小螺帽被曹杰和王琦分别稳稳固定下来,跟随在两人身边的年轻学徒们也长舒了一口气。然而对整台机器而言,这样的小螺帽数以万计。
这样精细的工序,曹杰和王琦已经重复了20多年,他们至今还活跃在一线,是企业内几乎所有钳工和品质员的最高指导。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两人也开始琢磨各自手中技艺的传承。按照以往的传统,一名师傅同时最多只能带3名学徒,很多工序都需要师傅手把手教。曹杰清楚记得,当年自己入行跟着师傅,光是拧螺丝都干了三年。
所幸移动网络和企业变革,给老技艺传承提供了新方式,微信群就是其中最重要的手段。在曹杰和王琦的手机里,都有着同样的学徒群,里面有着数十名的一线工人学徒。平时大家在群里称呼他俩为老师傅,不时发来图片,请教着各种问题。有些时候,一些工人被派到外地维修设备,遇到难题时还会远程发来视频,请两位工匠师傅现场破解难题。
“破解的全过程,群内的其他人也在看,相当于一种学习的过程。”曹杰说,虽然群里面许多一线工人们和自己并没有进行过任何传统的拜师仪式,然而大家通过这种共同研究问题,共同学习进步,已然建立起了一种创新式的师徒关系,自己的传统手艺也在不知不觉间完成了传承,自己再也不用为手艺丢失而感到惶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