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刮塘”,是指用大渔网,沿着塘底来收网,这样可以一次性捕捞大量的鱼。在东升镇胜龙村,有一支职业的“刮塘”团队,以胜龙村村民陈福源为首,平均年龄在50岁左右。7月4日凌晨,记者跟随刮塘人体验“刮塘”生活。
当日凌晨3点,大雨滂沱。在胜龙村永昌街陈福源家,“刮塘”队伍8位成员聚集在一起。“这趟我们去港口大南,捞鲩鱼、鲫鱼。”陈福源见准备就绪,示意众人各自坐上摩托车,正式开始一天的工作。
凌晨3点,伙伴们载上渔网出发。
到达预约的鱼塘,准备下网。
在泥泞的路上行驶了一段时间,一连片鱼塘隐约出现在眼前。在鱼塘旁一处木棚面前,为首的陈福源与鱼塘主打声招呼后,就示意搭档们下车卸网。鱼塘边上躺着一条木船,陈福源站上船尾,弯着腰和搭挡将30丈长的渔网,徐徐“倒入”渔船上。
“不用打灯,我们能看得清。”陈福源露出了自信的笑容。只见他用竹竿轻轻一撑,渔船慢慢向塘中驶去,网慢慢放下,其他的刮塘人深一脚浅一脚,分两个方向围着长满杂草鱼塘边沿前进。
网中的鱼要分类处理,鲩鱼放回鱼塘。
网铺好后,岸边的人纷纷下水,两岸四角的人牵着渔网慢慢前行,在水里操作赶鱼。只见他们用自己的脚和一根木棍驱赶,一点一点把鱼往网里赶,赶到网边,再把网提起,贯入的鱼儿就成功被网住。
拉网需要上下协力。
干这种力气活的有男也有女。
收网时网中鱼越多,越费力。
4点39分,刮塘人开始收网。他们的动作幅度不大,但每往身边一拉时,脸上的肌肉也跟随着抖动起来。偌大的鱼网终于聚拢在一起,把数千斤的大鱼挤压在一个狭窄的水域里。随着渔网越来越窄,受惊的鱼儿跳出水面翻腾打挺。
凌晨5点30分,雨势减弱,天空呈现出宝石般的蓝色。鱼贩的货车陆续赶到,刮塘人有条不紊,分工合作,迎接一天中最忙碌的时候。
凌晨5点,收鱼的货车到达鱼塘等待出鱼。
“福源,鲩鱼放回塘里,抓大头鱼和鲫鱼。”鱼塘主梁林举朝鱼塘吆喝了一声,陈福源点了点头,4位刮塘人靠近渔网,开始分拣工作。只见他们眼明手快,双手往网里一兜就捧起一条大鱼,瞧一眼便分辨出种类,不是鱼贩所要的悉数扔回塘里,大头鱼和鲫鱼则放进身边的水桶里。
岸上另外4名刮塘人也没闲着,见水桶装满鱼,合力将桶抬出水面。塘主提前准备好了电子秤,水桶一放,显示屏上就马上显示出数字,“114(公斤)!”鱼贩和塘主分别记下数字,刮塘人则将水桶抬向鱼贩货车,再由鱼贩抛入车内水箱。
抓、抬、秤、抛,是整个捞鱼的过程。不到三个小时,4000多斤大头鱼被抛入水箱,3977斤鲫鱼则被另一名鱼贩购走。清点无误后,鱼贩向塘主付款。
“今天辛苦了!2180元,点一下数。”塘主梁举林拍了拍陈福源肩膀,然后递过去一把现金。接过钱的陈福源逐张逐张清点。8点16分,迎着初升的太阳,陈福源和搭档装载着渔网,沿着来时的路,往家的方向驶去。
工作完成后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