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兆林每天练功不缀。
8岁的刘俊铿在72岁的杨照侬指导下练习十八掌基本功。
龙头环民间武术协会会长刘大庆在打木人桩。
“手腕对准前胸,小臂要定住。”在沙溪镇龙头环小学的操场上,32岁的刘灿宏正手把手地为三年级的刘俊铿纠正动作。经过3年的学习,现在年仅8岁的刘俊铿打起本地传统武术十八掌来干净利落,一招一式有模有样。
与同出一源的十八掌不同,在西区长洲村学习左手棍法的人多是20多岁的青年。记者来到前洲祠时,几个20出头小伙正在祠堂前训练。只见他们排成两排,拿起2.7米长的鼠尾棍,先是扎好马步,再迅速打出一招下马棍,动作刚劲有力,耳边不时传来棍子碰触到地面发出清脆而整齐的声响。
本月中旬,西区长洲的左手棍、沙溪龙头环的十八掌两项传统武术项目入选中山市第八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虽然是两个不同镇街、两条不连接的自然村,但是溯源可以发现两个武术项目颇有渊源,都属于晚清时期洪拳一脉的不同分支传承。两个项目申遗材料的撰写者之一、我市著名书法家黄衍增告诉记者,这两项武术承前启后的重要传承人,正是他的曾祖父黄建猷,他出生于1835年,长洲北堡人,自幼得名师香之烈传授洪拳一脉武学,艺成后先后在长洲北堡和沙溪龙头环设馆授徒,时人尊称“老黄师父”。如今在两地流传的左手棍和十八掌均为他所传授。
夜晚8点的龙头环村里,锻炼的村民随处可见。跑步、打篮球、跳广场舞,运动方式多种多样,但对于大多数村民而言,每天必不可少的锻炼项目里定会有十八掌。龙头环民间武术会负责人王建欣喜地告诉记者,村里有5个祠堂和1个文化中心,几乎每晚都会聚集着一群孩子学习十八掌。龙头环村也将十八掌搬入课堂,纳入当地学校的体育教学课程,除了开展课后兴趣班外,龙头环小学还专门制作了培训教材。如今村里无论是老中青抑或是少年,即使不能完全熟习全部套路,也总能徒手演练几个把式。
今年27岁的黄梓轩从10岁开始学习左手棍法,如今已经作为师兄教授了几批新人;此外,他还定期到附近小学和高校社团里授课。一代又一代的青年,正前赴后继地成为传统武术的新传承人。
两位十八掌的传承者在村学校练习时,吸引村民驻足观看。
九叔(白衣者)在指导年轻学员练棍。
年轻一辈在练习基本功“手抓石墩”。
在九叔(前排右一)带领下,左手棍传承人在祠堂前挥舞着长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