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团团玻璃液原料落入温度高达1500℃的坩埚炉,滚烫的热浪翻来覆去碾压着空气,让人仿佛瞬间来到仲夏,与室外的寒冷分明两个世界——在横栏一玻璃灯罩生产车间,从事传统玻璃吹制工作的工人,每天都要这样在超过40℃的高温环境下作业。
为防止烫伤,工人们都身着长裤、佩戴手套,尽管肉眼可见衣服已被汗水浸透,但手上的操作没有丝毫懈怠。
工作台上,工人手里长约1.5米的空心铁管是吹玻璃的关键工具。只见他们用铁管在玻璃液中轻轻一挑,一团橘黄色的玻璃液恰到好处地依附在管口。挑料后,团成一团的玻璃液在滚料板上均匀滚动。胚体匀称后,师傅鼓起腮帮含气,将气平缓地吹入铁杆里,同时转动吹管,让玻璃液贴合模具,继而再发力猛吹一阵,光泽通透、造型考究的灯罩就成型了。
工作台下,以女工为主,她们接过“吹”出来的灯罩,拿去切口、冷却,再经过分拣、磨边、打包,被分送至各地加工,装饰万家灯火。
“吹玻璃这一行很熬时间,从入行那天起,就得不停学、不停练,掌握不到诀窍就吹不了大件。”来自江西的何芳辉15岁入行、吹玻璃23年,是寥寥无几能吹出三四十斤重超大玻璃制品的工人。聊天时,他脱下两层手套,手掌一摊开,密密麻麻的烫伤疤痕和厚厚的茧子令人心惊。
老何直截了当地告诉我们,吹玻璃是一门正在消失的传统工艺,太热、太苦、太累,技法要求很高,人虽然在把控着玻璃的造型变化,但同时也受玻璃制约,只有充分掌握了玻璃的特性,才能在吹气时游刃有余。
时代的大转换中酝酿着新工艺的革新与变化,玻璃替代材料的快速发展也是这门技艺逐渐淡出人们视野的原因。像老何一样的手工吹制玻璃者,既参与其中,又被带离其中。但在老何看来,现在还没到机器能取代他们的时候,不到最后不会轻易放弃:“该认真就得认真,起码在被淘汰之前,得对得起跟了咱们这么多年的手艺。”
边吹边旋转变换角度,让吹出来的器型更对称圆润。
出炉的瞬间,玻璃液体滴落成线。
工人将高温软化的玻璃反复翻滚,利用重力塑形。
女工将成型的玻璃灯罩运往下一道工序。
工人们在操作台上忙碌,冷却、吹气、翻转有序进行。
工人将刚从炉内取出的玻璃在鼓风机前降温,并且初步吹气让其膨大。
将玻璃高高举起,仔细观察形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