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广东团审议时,对广东工作发表重要讲话,提出“四个走在全国前列”的要求,其中包括在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上走在全国前列。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社会治理理论的最新成果,是新时代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根本方向,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我们必须保持战略耐心和历史恒心,坚定正确的路线方向,把握正确的目标要求,采取有效的行动,以点滴之功汇聚磅礴之力,推动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坚定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根本原则
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根本原则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全党必须牢记,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这句话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是中国共产党的政党属性和政权属性决定的。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性是政党的根本属性。中国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政党,它的根本属性就是人民性,它所代表的是中国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在《中国共产党章程》中有明确的体现。党章开宗明义: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带领人民创造幸福美好的生活,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近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为了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历经千难万险,付出巨大流血牺牲,敢于面对曲折,勇于修正错误,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看似不可攻克的难关,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我们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超越利益的藩篱,能够冲破一个个艰难险阻,取得伟大的历史性成就,始终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根本原因是中国共产党是人民的党,人民性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属性。这是从政党属性来看,从政权属性来看,我国是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进而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这是我国政权的根本属性。因此,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原则,紧紧依靠人民、动员人民、服务人民,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梦想提供坚实的社会基础和强大的社会支撑。
■把握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重点任务
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是一项全局工程、系统工程,必须有的放矢、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方能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良好的社会秩序:一要抓住重点社群。重点社群有3个,分别是农村地区居民、城市社区居民、城市外来务工人口,这三大社群利益关注点不同,社会需求不同,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必须从各自的利益诉求出发。二要抓住重要内容,分别是社会矛盾和问题的预防与化解、公共服务供给、共同价值观塑造,社会矛盾和问题的预防与化解是社会治理实践的出发点,公共服务供给是满足社会需要的主要通道,塑造共同价值观是培育良好社会环境推动社会良性循环的价值保障,三者相互带动相互促进,构成了实现社会治理目标的立体“交通网”。三要抓住重点环节,社会协同和公众参与是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的难点和关键点,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必须转变政府职能,完善社会治理体制,激发公民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有利于发挥社会协同作用和公众参与作用的机制。四要抓住重要方法,分别是法治的方法和发展的方法。社会治理从本质上说是协调人与人的关系,满足人的生存发展需要,而法律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也是社会关系的最大公约数,处理错综复杂的社会事务,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要善于运用法律这个社会关系的最大公约数,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法解决社会问题,消融社会矛盾。发展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基础,要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通过发展维护人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
■聚焦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根本目标
社会治理是社会建设的两大内容之一。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根本目标是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增量集中在更好的物质文化生活和更加公平和谐的社会环境上,我们必须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本质,沿着共建共治共享的轨道,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社会治理,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
(作者系中山市委党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