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何生酒家乡土点心宴的话题。那天晚上大伙对席上的美食赞不绝口,只有少数比较拘泥于乡土滋味的“理论美食家”,才多少有点微词,认为现时市面上的硷糕,用料上图个方便,一味商品化,是碱水加食用色精,非当年的家园风味,失去了原汁原味,谈不上正宗。席间众人纷纷对关于恢复硷糕真面目的话题各抒己见。
怎样求得正宗的硷糕呢?关键是所用的碱水。我们知道,在一些植物体中具有碱性的含氮有机化合物,人们取来煅灰存性,加水滤出灰汁,谓之烧灰提碱,“俗以灶灰淋汁曰碱水”是也(《康熙字典·正字通》)。用这种方法得来的天然碱水作为添加剂,调糯米粉蒸熟,就是硷糕,口感带涩,但有别于市品,吃时蘸以糖浆别有风味。
就目前来说,只要动点心思,想要做出个“正宗”来,其实也不难。近年来,中山城乡居民普遍改用液化燃料,山上的芒草正在疯长,能够采集来提碱的植物资源极其丰富。譬如山芝麻、“水干水大”、“黄丝鸡烂”、大叶桉,甚至花生藤都是就地取材的富碱性植物。酒家食肆可以约专人采集、烧灰、制成天然碱水备用即可。有清一代美食家李渔在《闲情偶寄》一书里写道:“声音之道,丝不如竹,竹不如肉,为其渐近自然。吾谓饮食之道,脍不如肉,肉不如蔬,亦以其渐近自然也。”而取之野生木草的天然碱,食之清肠胃,中和肥腻,真是大有裨益的绿色食品。
这样泡制出来的碱水,还可以派上做硷粽子的用场。选用纯净糯米洗净去水分,在碱水中浸透放入芦兜粽壳里。个头也不要大,做拳头大一点即可。操作时注意放米不要太实,包扎好时摇动粽子能听到米有响声才好。然后放入装有剩余碱水的锅中煮至熟透。这些硷糕,粽肉呈半透明茶色,苏木芯处呈酒红色,口感涩味绵长,可口,在观感上一团暖意的茶色,也是寒气迫人的檬黄色精染出来的市品无可比肩的了。
有人会说,美味不过是舌尖到喉头几寸地方,一进了食道就不知其味了,何必穷讲究呢?话又不是那么讲。今天市场竞争其实就是优势的竞争、特色的竞争,餐饮业同样是靠特色赢口碑争胜。“门前栽下梧桐树,庭院自多凤凰来”,不知道以家乡点心闯出名堂的业内人士,能否虚怀吸纳食客的一得之愚,改良一下硷糕的添加剂,还它一个庐山真面目呢?我相信,正宗家乡硷糕是很快会叫得响的,尤其是人们对绿色食物满怀渴望的今天。陈绍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