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待一位离开中山多年的画家朋友,问他想吃点什么,他冲口而出:“水曱甴 !”
广东人所讲的曱甴就是蟑螂,水曱甴就是水蟑螂,但水曱甴不是曱甴 ,水蟑螂不是蟑螂。两者从外形上看,十分相似,只是水曱甴乌黑发亮,曱甴有点发棕色,但从生物学分类上,却是两种不同的昆虫。
水曱甴是一种湿地水生肉食性小昆虫,又名潜水甲虫或真水生甲虫, 属鞘翅目龙虱科(dytiscidae), 又名龙虱(dytiscus marginalis),拉丁文与中文两者读音有点相似,但谁来源于谁,暂时还无从考证。蟑螂是属于蜚蠊目,对人类的家居有很强的入侵性,亦会传播多种病原体,是一种害虫。但识食之人并不因两者相似而不食水曱甴 。
我国民间早就认识到水曱甴是一种药食两用昆虫,许多古籍都有记载,如《泉南杂志》中写道:“龙虱,如牛粪上虫,似黑而薄,劈食之,小有风味。”《闽中海错疏·介部》亦载:“龙虱,似螥螂而小,黑色,两翅六足,秋月暴风起,从海上飞来,落水田或池塘,海滨人捞取,油盐制藏珍之。”珠三角有一地道名菜叫“和味龙虱”。
昔日,珠三角有专门以捕捉、制作、销售水曱甴为生的人家。石岐、小榄、沙溪、黄圃等几乎各镇的集市,均有专卖“和味龙虱”的小摊档,但这些小摊档并不与集市上的其他小贩一起凑热闹做生意,而大多数是在夜晚人流较多的路灯下,有些长年摊档甚至是在街边巷口,用一小凳摆上一块木板或竹筛,点上一盏火水灯,煮熟的水曱甴分成堆,三分钱一小堆,五分钱一大堆地在售卖。
有时,水曱甴档的旁边还有摆上小桌子小凳子卖烧酒的(后来也卖啤酒),他们生意互补实行一条龙服务。顾客买上一小堆水曱甴 ,可以在旁边坐下来就地剥食,高兴时也可买酒饮上两杯,龙虱下酒很是和味。
水曱甴的烹制方法大概有两种。一是取鲜活水曱甴放入煮开的淡盐水中,灼上二、三分钟即可;亦可用干热的铁镬烘熟,不过此法颇讲功夫,很容易过火。
水曱甴食用时要先去掉足翅,然后把头除去,除头时要注意轻轻地连带拉出水曱甴连接头部的内脏,以除去内脏的苦腥味。水曱甴本身有轻微咸味,不用额外调味。放入口中,稍为一嚼,咯咯作响,其实没有多少肉可吃,只是有点咸鲜味,完全是过上口瘾的感觉。
后来也有些夜宵档,将鲜活水曱甴去头、足翅、洗净,放入少量花生油文火起锅,椒盐伴炒做成一碟小菜,其味甘香,躯壳酥脆,腹内软滑,很多人视为下酒佳品。
水曱甴美味,同时民间亦认为,水曱甴性平,有滋阴补肾之功,特别是老人夜间小便频多,小儿遗尿等病症,食用水曱甴有奇效。故常有家长在夜晚上街买水曱甴给老人、小孩吃,既解馋又有食疗作用。现代科技已确认,水曱甴的营养价值很高,是一种典型的高蛋白、低脂肪、低胆固醇的食品,吃水曱甴对防治高血压、肥胖症、肾炎有很好的疗效。
识食水曱甴的人,一定是有点年纪的食家。水曱甴的生长对环境、水质要求较高,稍有农药、油渍污染的水体均不能存活,生物学家认为,水体有水曱甴生存,那是优质环境的标志。
那天为了满足画家朋友的希望,我们从港口找到横门,从崖口找到竹排岛,再从神湾找到沙溪,几天吃遍了中山的东西南北大排档,都未能让朋友如愿。听讲这种在民间被誉为“水中人参”的水曱甴已有人工养殖,价格不菲,依靠捕捉野生资源的水曱甴已少之又少。但愿日后千万别只能在画家的笔下才能再见水曱甴 。
广东人所讲的曱甴就是蟑螂,水曱甴就是水蟑螂,但水曱甴不是曱甴 ,水蟑螂不是蟑螂。两者从外形上看,十分相似,只是水曱甴乌黑发亮,曱甴有点发棕色,但从生物学分类上,却是两种不同的昆虫。
水曱甴是一种湿地水生肉食性小昆虫,又名潜水甲虫或真水生甲虫, 属鞘翅目龙虱科(dytiscidae), 又名龙虱(dytiscus marginalis),拉丁文与中文两者读音有点相似,但谁来源于谁,暂时还无从考证。蟑螂是属于蜚蠊目,对人类的家居有很强的入侵性,亦会传播多种病原体,是一种害虫。但识食之人并不因两者相似而不食水曱甴 。
我国民间早就认识到水曱甴是一种药食两用昆虫,许多古籍都有记载,如《泉南杂志》中写道:“龙虱,如牛粪上虫,似黑而薄,劈食之,小有风味。”《闽中海错疏·介部》亦载:“龙虱,似螥螂而小,黑色,两翅六足,秋月暴风起,从海上飞来,落水田或池塘,海滨人捞取,油盐制藏珍之。”珠三角有一地道名菜叫“和味龙虱”。
昔日,珠三角有专门以捕捉、制作、销售水曱甴为生的人家。石岐、小榄、沙溪、黄圃等几乎各镇的集市,均有专卖“和味龙虱”的小摊档,但这些小摊档并不与集市上的其他小贩一起凑热闹做生意,而大多数是在夜晚人流较多的路灯下,有些长年摊档甚至是在街边巷口,用一小凳摆上一块木板或竹筛,点上一盏火水灯,煮熟的水曱甴分成堆,三分钱一小堆,五分钱一大堆地在售卖。
有时,水曱甴档的旁边还有摆上小桌子小凳子卖烧酒的(后来也卖啤酒),他们生意互补实行一条龙服务。顾客买上一小堆水曱甴 ,可以在旁边坐下来就地剥食,高兴时也可买酒饮上两杯,龙虱下酒很是和味。
水曱甴的烹制方法大概有两种。一是取鲜活水曱甴放入煮开的淡盐水中,灼上二、三分钟即可;亦可用干热的铁镬烘熟,不过此法颇讲功夫,很容易过火。
水曱甴食用时要先去掉足翅,然后把头除去,除头时要注意轻轻地连带拉出水曱甴连接头部的内脏,以除去内脏的苦腥味。水曱甴本身有轻微咸味,不用额外调味。放入口中,稍为一嚼,咯咯作响,其实没有多少肉可吃,只是有点咸鲜味,完全是过上口瘾的感觉。
后来也有些夜宵档,将鲜活水曱甴去头、足翅、洗净,放入少量花生油文火起锅,椒盐伴炒做成一碟小菜,其味甘香,躯壳酥脆,腹内软滑,很多人视为下酒佳品。
水曱甴美味,同时民间亦认为,水曱甴性平,有滋阴补肾之功,特别是老人夜间小便频多,小儿遗尿等病症,食用水曱甴有奇效。故常有家长在夜晚上街买水曱甴给老人、小孩吃,既解馋又有食疗作用。现代科技已确认,水曱甴的营养价值很高,是一种典型的高蛋白、低脂肪、低胆固醇的食品,吃水曱甴对防治高血压、肥胖症、肾炎有很好的疗效。
识食水曱甴的人,一定是有点年纪的食家。水曱甴的生长对环境、水质要求较高,稍有农药、油渍污染的水体均不能存活,生物学家认为,水体有水曱甴生存,那是优质环境的标志。
那天为了满足画家朋友的希望,我们从港口找到横门,从崖口找到竹排岛,再从神湾找到沙溪,几天吃遍了中山的东西南北大排档,都未能让朋友如愿。听讲这种在民间被誉为“水中人参”的水曱甴已有人工养殖,价格不菲,依靠捕捉野生资源的水曱甴已少之又少。但愿日后千万别只能在画家的笔下才能再见水曱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