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南朗镇的三山虎山,就山体而言,并不起眼,面积不过0.2平方公里,主峰高99米,黑云母花岗岩是骨架,上面覆盖着黄土。由三个山峰相连,状似猛虎,所以得名。三山虎山正对着便是“南番中顺游击区指挥部逸仙大队部旧址”,这里曾是中山抗日游击根据地的所在地,也是中山抗日游击战的核心战场。
据史料记载,1943年12月,南番中顺游击区指挥部逸仙大队成立以后,直到1945年1月,珠江纵队成立。游击队部分主力大多驻扎在灯笼坑。1945年5月9日凌晨,这里爆发的三山虎战斗,被载入中山抗战史。20多名游击队战士,牵制日伪千余兵力,胜利掩护珠江纵队第一支队主力安全转移,这便是著名的“三山虎血战”。
根据记载,在1945年5月9日凌晨,一支300多日军、1000多伪军的部队,从关塘一直摸入灯笼坑的三山虎山脚,对根据地进行扫荡。事先埋伏在那里的是游击“猛虎队”,共24人。凭着居高临下的山势,猛虎队员从凌晨4点开始阻击,一直坚持到早上八时,毙伤敌军30多人,阻击了敌人的前进,保卫了司令部人员的安全撤退。在敌人增援的情况下,猛虎队兵分两路,一路突围求援,一路坚守阻击,留下的11人和千人敌军对抗,并近身肉搏,最后10人伤亡,只剩下小队长黄顺英(灯笼坑人)一人,在密林的遮蔽下冲出重围。先前突击出去的队员带来援军,从两面夹攻集中在三山虎山头的敌人,将其击溃。
文本上的记载始终难以复原当年的惨烈。如今的三山虎山,生机盎然,山脚下的杨桃树挂满了黄色果实。山下仍保有耕地和鱼塘,早已是一方平静的小村落,而这里曾有过的血色记忆,相信不仅会在当地人的记忆里,也会在书本史记、人们的心中被铭刻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