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重走岐澳古道。本报记者 文波 摄
中山地理
五桂山的深山密林中,一条由花岗岩石砖铺设的古道出现在世人眼前,拼成一条隐蔽在山间的古驿道。风化的石板、坑坑洼洼的裸露表面显示着它曾在一定历史时期承担过重要的交通使命,凋敝的云迳寺、几乎难觅踪迹的茶亭、日渐模糊的碑刻让人忍不住想象此地往昔熙攘热闹的景象。
这样的一段岐澳古道在去年国庆节前夕重新揭开神秘面纱。人们再次踏上岐澳古道,探寻历史,休闲旅游,遥想几百年前,它曾经一度连接中山与澳门,并作为广东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岐澳古道
一条连接中山与澳门的重要通道
市社科联主席胡波介绍,岐澳古道的历史作用不容小觑,它是广东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明清时期,香山地区主要以岛屿为主,百姓出行以及由香山县城前往四境及县外都是沿水路舟行。当时的澳门凭借其优越的地理区域与海洋优势,在明代中叶时,商贸发展迅速,商船往来频繁。至清朝初期(1664年),随着珠江口泥沙的淤积和长期间的围海造田,香山田地面积增大,农田和墟市飞速增长,人群交往与经济交流日渐活跃。澳门在政治上属于香山县管辖,与香山县城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但是由于山川面海的阻隔,香山县城到澳门通行困难。全凭水路,难以满足香山县城到澳门的交通往来需求。于是形成一东一南两条香山县城往来澳门的陆路主要通道。这条南向的通道即是南干大道,俗称岐澳古道,它自南门桥出发,经迳顶—雍陌—唐场—前珑—古霍(今中山古鹤)—介涌(今珠海界涌)—南大涌—翠眉(今珠海翠微)—香山寨—白石村,过关闸抵濠镜澳。岐澳古道全长70公里,在中山境内约55公里。岐澳古道在货物中转、文化传播、人口迁移等方面,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岐澳古道作为陆路主要通道,在早期中外贸易和文化交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由于岐澳古道让人仅需一日便能自香山县城抵达澳门,当年很多失去土地的农民或城中生计无着的贫民,就从石岐将瓜果蔬菜等本地农产品担至澳门关闸,在从澳门担回当时石岐紧缺的洋火(火柴)、火水、蜡烛灯,换回一日生计。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员、资金、货物开始通过南面陆路通道在县城石岐和澳门之间流通,加之当时朝廷开放内地与澳门的贸易,南面陆路通道成为官府主导修筑、官民共享,尤其是香山县城、香山县南部与澳门商业往来的官道。使得岐澳古道成为广东海上丝绸之路的一部分。
从香山镇、雍陌营、前山寨到沿岐澳古道布设的汛塘,都印证了岐澳古道是清代广东政府治理香山、管理珠江口西岸海防、管辖澳门的交通动脉,是香山地方管控的见证。
岐澳古道还是孕育中国近代英才的文化之路。澳门是岐澳古道的出海口,因临近澳门的特殊地缘关系,香山地区得以较早接触西方先进的物质文明和思想文化。近代以来,得风气之先,亦领风气之先,人们思想开明,眼界开阔,善于学习,勇于探索。中国近代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呼唤思想启蒙与倡导顺应历史潮流的郑观应、刘思复、杨匏安等思想家;推动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和工商业发展的著名买办唐廷枢、徐润,中国四大百货公司创始人马应彪、郭乐、李敏周、蔡昌等实业家……这些政治、科技、教育和经济先躯们,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奉献全部精力和智慧,有力地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至1936年,岐关车路全线通车,“岐澳古道”完成其历史使命,逐渐退出道路交通的舞台。
循古道觅史迹
“活化”再现生机
由于历史的原因,旧时的岐澳古道逐渐淹没在城市建设的大发展中,经过多方努力,岐澳古道五桂山精华段已经对外开放。
市住建局副局长邓锦平介绍,岐澳古道现状遗存较少且分散,主要散布在四个区段:石岐区段、五桂山段、三乡雍陌段、三乡古鹤段。
在五桂山住建局工作人员许世伟带领下,记者再次走到岐澳古道的五桂山的精华段。从万鑫花园附近的入口处往里走,走不到几百米,就看到相距甚近的两条上山步道,上面一段是土路,下面一段是花岗岩石板路。许世伟表示,在岐澳古道五桂山精化段修复过程中,因为年代久远、也少人走,修复过程中也能看到岐澳古道有改道的过程,可能是因为山体滑坡,或者是其他原因,有些石板路并不容易寻,在尊重历史的情况下,这次五桂山精化段的修复尽量将古道原来的历史样貌展现在世人眼前。
在五桂山上精华段,一路前行,仍能发现部分古道遗存,道路边从东南往西北依次还留存有“石莹桥路界止”石碑、平迳顶建筑遗址、通衢土地庙遗址等。
石板路也主要集中在“石莹桥路界止”石碑、云迳寺遗址、通衢土地庙遗址附近,其余路段是泥土路,另外还有一段为水泥路,主要是铺设电力设施留下的。
“石莹桥路界止”石碑、通衢土地庙遗址是古道遗存中的重要节点。其中“石莹桥路界止”石碑是从万鑫入口进去最早见到的历史遗存,上面阴刻楷书“石莹桥路界止”。
再往北行约200米,就能看到一处建筑遗址,现场已经有了标示,就是云迳寺建筑遗址,遗址现保留有花岗岩墙基,倒下的花岗岩立柱2根、散落的石柱础5个以及周边散落的诸多青砖和破瓦等,据此仍可辨知该建筑原为三间两进,花岗岩墙基,青砖外墙。前座设有凹门廊,外设4级台阶。在建筑遗址右前方保留有石桌、石凳等遗存。据介绍,该建筑于1950年被拆除。在云迳寺前方,据说从前还有一个茶亭,遗存却已经不在,只能想象以前行人在这里歇脚的情形。
对于岐澳古道的“活化”,中山相关部门也在一直探索,如对古道沿线特色村落人居环境进行整治,做好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将修缮古道沿线古民居、优化村落街道河流景观、拆除不协调建筑等,并将古道沿线特色文化村落古民居保护开发同改善村民居住条件相结合,协调古民居开发和现在仍在使用的古民居居住功能间的关系。岐澳古道沿线部分传统村落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区域文化各具特色,尤其是保留有不少祠堂庙宇、名人故居、传统民居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可根据自身特点,结合各地特色,如祠堂建筑除保留其原有功能外,可规划建设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历史文化展示馆、村史馆、非遗展示馆、老人文化活动中心、农村书屋等公共服务场馆。古驿道相关文物建筑和历史建筑修缮维护还可以与危旧房改造相结合,与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特色小镇建设相结合,鼓励产权人和使用人对文物和历史建筑进行适度、合理的功能利用。发展文化旅游是合理利用文化遗产资源的重要途径,可以设计高品质的专题旅行线路,如红色旅游线路、生态文化旅游线路、名人文化线路等,让岐澳古道重新“活”起来。